重慶市潼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重慶市潼南區城鎮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重慶市潼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重慶市潼南區城鎮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
潼南府辦發[2022]4號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重慶市潼南區城鎮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已經區第十七屆人民政府第145次常務會議審定,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
??????????????????????重慶市潼南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月6日
(此件公開發布)
重慶市潼南區城鎮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1—2025年)
根據《重慶市潼南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編制范圍包含潼南區三街道二十鎮。其中三個街道包括梓潼街道、桂林街道、大佛街道,二十個鎮包括上和鎮、龍形鎮、古溪鎮、寶龍鎮、玉溪鎮、米心鎮、群力鎮、雙江鎮、花巖鎮、柏梓鎮、崇龕鎮、塘壩鎮、新勝鎮、太安鎮、小渡鎮、臥佛鎮、五桂鎮、田家鎮、別口鎮、壽橋鎮。
規劃以2020年作為基準年,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25年。
(一)“十三五”時期城鎮住房發展回顧
1.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以公共租賃房為主、貨幣補貼為輔的住房保障體系持續完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全區共建安置房約1051套,安置人員3363人。已建成并交付使用公共租賃住房3680套,安置6800余人。已籌集人才公寓配套住房500套,交付使用428套,使用率接近85.6%。
2.城鎮住房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十三五”時期,全區累計完成商品住房投資128.79億元,商品住房累計新開工面積595.6萬平方米,累計竣工面積488.16萬平方米。全區累計出讓住宅類用地2222.42畝、建筑面積270萬平方米;新建商品住房累計上市面積477.31萬平方米、成交面積552.61萬平方米、成交金額188.21億元,市場供需基本平衡。
3.城鎮住房租賃市場處于起步階段。積極構建城鎮住房租賃市場體系與管理體系,租賃市場房源不斷增加,租金平穩,運行總體規范。積極盤活存量房屋轉化為租賃住房,支持專業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在企業備案、人員管理、房源信息、糾紛處理、風險控制等方面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實現城鎮住房租賃市場制度化與常態化。全區企業經營范圍中含“房屋租賃”的有95家。
4.居住環境品質持續提升。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3.5平方米。穩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啟動建設裝配式建筑約3萬平方米。全面推廣應用BIM技術項目3個,建成智慧小區4個。全區實施綠色建筑評價項目2個,實施綠色生態小區4個、建筑面積約50萬平方米。自2019年起新建城鎮建筑100%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達到國家確立的50%目標。全區新增居住用地開發強度和建筑高度、密度顯著降低,新供居住用地平均容積率由2016年的5.5,下降至2020年的2.4。
5.棚戶區與老舊小區改造穩步推進。“十三五”期間,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取得重大進展,全區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10個,累計完成棚戶區改造28.1萬平方米,直接惠及群眾4252戶。完成改造提升小區9個、建筑面積約18.37萬平方米、投入資金3650萬元,群眾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切實改善。
6.異地公積金貸款有力落實。成都市、綿陽市的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在潼南購房使用公積金貸款,無需在繳存地開具異地繳存證明。提供個人住房公積金繳存貸款等信息查詢、出具貸款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證明、正常退休提取住房公積金、住房公積金單位登記開戶、住房公積金單位及個人繳存信息變更、購房提取住房公積金、開具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全部還清證明、提前還清住房公積金貸款8項服務事項“跨省通辦”。
(二)“十三五”時期城鎮住房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三五”期間,潼南區城鎮住房發展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城鎮住房保障精準性有待加強,準入與退出調整有待完善;二是城鎮住房供給有待優化,商品住房供應偏緊,高品質住房需求尚未有效滿足;三是租賃市場發展不夠充分,租賃需求支撐力不足,專業化、規?;赓U企業培養存在困難,租購并舉的住房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四是居住環境品質有待提升,老舊小區與棚戶區改造任務仍然很重,部分區域公共配套設施不足;五是智能化、綠色化、裝配化等新型技術應用的深度與廣度有待加強。
“十四五”時期,潼南將迎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帶來的重大戰略機遇。作為聯動主城、連結城鄉、聯系周邊的主城都市區橋頭堡城市,潼南將加快建設“兩城”“兩都”“兩區”“兩基地”,全力打造成渝中部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住房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在潼南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背景下,未來五年乃至今后一段時期,全區城鎮住房發展將進入新階段,面臨一系列新形勢:一是城鎮住房需求與實體經濟協同增長。隨著城市經濟總量和產業提質增速發展,人口有望加速流入,城鎮化率不斷提升,城鎮住房需求將進一步增長。二是城鎮住房需求多元化。隨著人口結構和居住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高品質改善型住房、社區物業高質量服務需求增多,住房發展要滿足居民合理的多層次居住需求。三是城鎮住房品質融入新內涵。人民群眾對人居環境改善與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公共服務配套提升的意愿強烈,城市新區建設需更加注重“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原則,老舊小區改造應融入城市有機更新理念,人居環境多方位提升。城市生活服務便利化趨勢迅速發展,“完整社區”“綠色社區”“智慧社區”建設不斷加強。四是城鎮住房管理邁入新階段。面對房屋質量、房屋租賃、物業管理等住房民生領域矛盾多元化、網絡化等新特點,要樹立底線思維,夯實管理基礎,提升住房領域治理能力。
面對發展新形勢,城鎮住房發展必須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緊扣全區“十四五”發展新形勢、新藍圖,科學謀劃,實現城鎮住房發展的新提升、新突破。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范例為統領,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完善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逐步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邁進,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規劃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切實保障基本民生,堅持住房居住屬性,重點支持合理自住需求,滿足改善性住房需求,遏制投資投機性需求。
堅持系統觀念,優化布局。遵循重慶“一區兩群”協調發展及潼南作為主城都市區橋頭堡城市功能定位,加強與國土空間、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等相關規劃的有機銜接,與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協同共進。
堅持科學調控,供需平衡。遵循城鎮住房發展內在規律,科學把控城鎮住房供應規模、結構與空間布局,推動住房與城市空間形態、經濟社會、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加快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滿足城鎮居民多層次居住需求。
堅持綠色低碳,智慧引領。推動開發建設方式從粗放型外延式發展轉向集約型內涵式發展,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城鎮住房建造與管理上的運用,推動裝配式建筑與綠色建筑、建筑信息化融合發展。
(三)主要目標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健全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場兩大體系,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補齊租賃住房短板,優化住房市場供應結構,引導形成“先租后購再改善”的住房梯度消費理念,推動形成“保障有力、市場平穩、品質提升、治理有效”的住房發展新局面,逐步實現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優居”邁進。
——住房保障充分有力。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應,完善人才安居住房制度,規范公租房運營管理,加快共有產權住房探索。規劃期內,新增供應保障性租賃住房880套(間),人才住房150套。
——住房市場平穩健康。保持市場總體供需平衡,城鎮住房價格與市場發展的趨勢相匹配,科學安排城鎮住房用地供應規模、結構和時序,保持城鎮住房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規劃期內,全區商品住房新增供應500萬平方米,新增商品住房用地供應2200畝。
——住房租賃良好發展。供應主體多元、經營服務規范、租賃關系穩定、租金價格平穩的城鎮住房租賃市場體系和市場監管有力、權益保障充分、便民規范高效的城鎮住房租賃服務監管體系基本形成。規劃期內,籌集市場化租賃住房1300套(間)。
——居住品質持續提升。城鎮居住區功能完善、綠色宜居、健康安全目標基本實現。規劃期內,實施老舊小區改造117個、411.6萬平方米,實施棚戶區改造48.76萬平方米,打造智慧小區建設項目10個,新建城鎮民用建筑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的比例100%,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以上,全裝修住宅套數占新建商品住宅套數比例達到30%。
——管理效能顯著增強。行政審批、市場秩序、質量安全、物業監管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治理成果鞏固深化;深入推進遂潼住房公積金一體化和互認互貸;提高物業管理的法制化、智能化水平,健全并完善物業服務市場機制及保障機制;住房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
(一)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
優化城鎮保障性住房供給結構。以保障性租賃住房為著力點,持續推進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并舉;科學統籌供應適應低收入群體、新市民、人才等需求的保障性住房,實現供需匹配、分配合理。提升保障住房管理能力。提高保障房管理服務水平,政策性租賃住房實行政府指導價,支持社會資本、非營利機構等社會主體參與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和運營。
(二)保持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加強房地產市場雙向調節。支持合理自住需求,堅決遏制投機炒房,落實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體責任的長效調控機制的重要舉措。強化房地產市場監管與風險防范。探索建立房地產市場和企業監測機制,加強風險預警和聯動處置。優化土地供應結構時序。堅持民生優先,科學編制土地供應計劃。加強土地供應聯動。以實際需求和住房庫存去化周期為基礎,合理安排土地供應規模、結構與時序,實現居住用地供應穩定均衡。增加改善性住房供應,降低土地容積率。推動“住房+康養”深度融合。發揮住房的基礎性載體功能屬性,增強與旅游、養老、避暑休閑、康體醫療、商業、文化娛樂等產業融合,引導實現房地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三)補齊城鎮租賃住房短板
擴大城鎮租賃住房供應渠道。以盤活存量房屋為主發展租賃住房,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等開展住房租賃業務;在新建商品房項目中長期持有部分住房或將其持有的存量房源用于發展租賃住房,在年度計劃中單列租賃住房用地,占比一般不低于10%(容積率不低于1.0)。對個人長期閑置的住房,支持和引導個人委托住房租賃機構出租,落實鼓勵個人出租住房的優惠政策。推動房屋租賃市場發展。鼓勵住房租賃企業及金融機構通過棚戶區和老舊小區開展業務。培育租賃市場供應主體。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推進住房租賃規?;洜I。完善住房租賃服務。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支持規范機構為住房租賃市場提供專業服務,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盡最大努力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加強住房租賃管理。加強住房租金監測和住房租賃市場監管,逐步建立住房租賃市場信息動態監測體系。
(四)提升城鎮居民居住品質
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遵循綜合改造和管理提升兩種途徑,推進補齊居住社區短板。持續攻堅推進棚戶區改造。依法依規籌集棚改資金,拓寬棚改融資渠道;扎實做好棚戶區居民補償安置工作,同步完善棚改配套基礎設施。補齊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短板。重點完善養老托幼、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建立垃圾分類及回收利用的管理措施、推動適老化改造、公共廁所建設、公共停車場和步行系統建設。提升住房設計和建造水平,推進適應山水城市、韌性城市的住房建設。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在住房建造中發展與應用。持續完善工程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工程質量安全水平。推進住宅建筑領域高質量綠色發展。提高住宅高星級綠色建筑占比,扎實推進綠色住宅建造,加大既有住宅建筑節能改造,提高新建建筑物節能標準,推廣應用綠色建材、節能和智能化高效用能產品與設施,試點零碳建筑。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應用。加快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維全過程的集成應用。
(五)著力住房領域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筑牢房屋建筑安全底線。強化建設單位的首要責任和勘察、設計、施工單位的主體責任;強化對城鎮住房工程建設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監管,推進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制度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提升物業服務治理水平。鼓勵物業服務企業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提升物業智慧管理服務水平;著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打造一批“完整社區”;健全物業服務市場機制,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優化物業服務標準,進一步引導擴大物業管理在老舊小區的覆蓋面;完善物業服務保障機制,建立矛盾糾紛多元調處機制。積極推動“智慧小區”建設。切實提高智慧小區工程建設質量,確保智慧小區后期運行良好。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六)推進成渝住房協同發展
積極參與建設川渝房地產展示交易平臺,實現跨省域房地產項目和房源信息共享,健全跨區域監測預警機制,聯合防范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構建川渝兩地房地產企業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共同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城鎮住房保障發展規劃和政策研究合作,推動住房保障共建共享和信用信息共享互認,探索開展跨區域網上受理申請,逐步實現“最多跑一次”。深入實施潼遂公積金互認互貸。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