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區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潼南區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重慶市潼南區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重慶市潼南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重慶市潼南區統計局
2018年9月,國務院統一部署開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以201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匯總數據。我區“三調”全面采用優于0.2米分辨率的遙感影像制作調查底圖,廣泛應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無人機等新技術,創新運用“互聯網+調查”機制,全流程嚴格實行質量管控,歷時3年,三百余名調查人員先后參與,匯集了31萬個調查圖斑數據,全面查清了全區國土利用狀況。
現將全區主要地類數據公布如下:
(一)耕地73907.56公頃(1108613.4畝)。其中,水田32029.88公頃(480448.2畝),占43.34%;水澆地687.63公頃(10314.45畝),占0.93%;旱地41190.05公頃(617850.75畝),占55.73%。從區域分布統計,64.91%的耕地分布在潼南區城區以梓潼街道和桂林街道為中心區域的周邊鎮街道,20.20%的耕地分布在潼南區南部片區鄉鎮,14.89%的耕地分布在潼南區北部片區。
位于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9645.2公頃(144678.00畝),占全區耕地的13.05%;位于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18278.64公頃(274179.60畝),占24.73%;位于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27064.89公頃(405973.35畝),占36.62%;位于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1476.78公頃(172151.70畝),占15.53%;位于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7442.05公頃(111630.75畝),占10.07%。
(二)園地8382.37公頃(125735.55畝)。其中,果園5679.59公頃(85193.85畝),占67.76%;茶園58.26公頃(873.9畝),占0.70%;其他園地2644.52公頃(39667.8畝),占31.55%。園地主要分布在潼南區地形較為平坦的平壩區域,主要有崇龕鎮、柏梓鎮、塘壩鎮、小渡鎮、古溪鎮、龍形鎮等,占全區園地的92.28%。
(三)林地31931.08公頃(478966.2畝)。其中,喬木林地25969.51公頃(389542.65畝),占81.33%;竹林地2883.25公頃(43248.75畝),占9.03%;灌木林地1809.82公頃(27147.3畝),占5.67%;其他林地1268.5公頃(19027.5畝),占3.97%。林地主要分布地勢海拔較高的山地區域,主要有臥佛鎮、雙江鎮、五桂鎮、古稀鎮等區域,占全區林地的79.04%。
(四)草地225.19公頃(3377.85畝)。其中,天然牧草地0公頃;人工牧草地0公頃;其他草地225.19公頃(3377.85畝),占100%。草地主要分布在淺丘丘陵坡頂常年未利用區域和城區周邊大面積推土區域,主要由梓潼街道辦事處、龍形鎮、崇龕鎮、玉溪鎮等,占全區草地的96.40%。
(五)濕地478.04公頃(7170.6畝)。濕地是“三調”新增的一級地類,我區涉及1個濕地二級地類。為內陸灘涂,面積478.04公頃(7170.6畝)。濕地主要分布在涪江流域沿岸,占全區濕地的95.37%。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9162.31公頃(287434.65畝)。其中,城市用地2111.55公頃(31673.25畝),占11.02%;建制鎮用地761.52公頃(11422.8畝),占3.97%;村莊用地16003.37公頃(240050.55畝),占83.51%;采礦用地229.52公頃(3442.8畝),占1.20%;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56.35公頃(845.25畝),占0.29%。
(七)交通運輸用地4498.83公頃(67482.45畝)。其中,鐵路用地135.62公頃(2034.3畝),占3.01%;軌道交通用地0公頃;公路用地1869.2公頃(28038畝),占41.55%;農村道路2492.11公頃(37381.65畝),占55.39%;機場用地0公頃;港口碼頭用地1.35公頃(20.25畝),占0.03%;管道運輸用地0.55公頃(8.25畝),占0.01%。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9534.03公頃(143010.45畝)。其中,河流水面3835.9公頃(57538.5畝),占40.23%;水庫水面831.88公頃(12478.2畝),占8.73%;坑塘水面4633.34公頃(69500.1畝),占48.60%;溝渠91.9公頃(1378.5畝),占0.96%;水工建筑用地141.01公頃(2115.15畝),占1.48%。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主要分布在涪江流域沿岸、瓊江流域沿岸和重點水產養殖區域,主要有梓潼街道辦事處、桂林街道辦事處、雙江鎮、太安鎮等,占全區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的82.64%。
“三調”是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也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統一開展的自然資源基礎調查。“三調”數據成果全面客觀反映了全區國土利用狀況,也反映出耕地保護、生態建設、節約集約用地方面存在的問題,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改進。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實行黨政同責。要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從嚴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從嚴查處各類違法違規占用耕地或改變耕地用途行為。規范完善耕地占補平衡。確保完成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要堅持系統觀念,加強頂層規劃,因地制宜,統籌生態建設。要堅持節約集約,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土地開發利用效率。繼續推動城鄉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完善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政策體系。強化土地使用標準和節約集約用地評價,大力推廣節地模式。
“三調”成果是制定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規劃、重要政策舉措的基本依據。要加強“三調”成果共享應用,將“三調”成果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和各類相關專項規劃的統一基數、統一底圖,推進全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