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一體化”協奏曲 川渝毗鄰地區如何先行
成都向東、重慶向西,雙向奔赴、相向而行,地處中部的毗鄰地區,宛如“雙圈”大棋局之中的“先手棋”。再把視野放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構成東西南北四向牽引的發展格局,在區域協調發展的“一盤棋”之上,同屬于“關鍵落子”。今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步入第二個5年,新的征程、新的起點,“雙城故事”書寫新篇,而中部毗鄰地區,依然沖鋒在前。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衣帶水,在跨界河流流淌的川渝毗鄰地區,水運升級是繞不開的話題。涪江就是一個樣板。這條嘉陵江一級支流,在四川遂寧和重慶潼南完成跨界交接棒,于合川匯入嘉陵江。蜿蜒近700公里的河道,自古水運昌盛。不過,隨著木船時代漸行漸遠,輪船越造越大,河道險灘一度制約通航。以涪江潼南段為例,險灘曾多達39處,枯水期僅能通行20至50噸的船只。川渝共建的潼南雙江航電樞紐,位于涪江在重慶境內的最后一道梯級。新修的大壩聳立在航道渠化后的寬闊江面上,像一道開啟未來的大門。像這樣的大壩,在涪江上中游的四川境內有16座,在涪江下游的重慶境內有5座,把通航船舶的能力提升到了1000噸級。涪江上“濕漉漉”的水運記憶,再度鮮活起來。因改變而煥發生機的,不止于江河。補上現代化航運的拼圖,有利于構建水、鐵、公、空立體綜合運輸體系,優化沿江沿河的產業布局。
今年以來,潼南區緊扣全市“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實施“涪江奔騰”計劃,全力打造成渝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一季度,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2%,GDP增長6.8%,居全市第二。對于毗鄰地區來說,這樣的例子不會是個例。越來越多的跨界協同,才能奏響一體化的和弦。越來越暢的互聯互通,才能更好地跨越山海。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最具標志性的舉措是:建立兩地聯動機制,文旅聯動效果尤為明顯。川渝第一個文旅CP“寬洪大量”,由成都寬窄巷子和重慶洪崖洞,組成川渝同游的打卡地標。以它們各自創下歷史新高的2024年國慶假期為例,洪崖洞游客量增長了17.4%,寬窄巷子游客量增長8.6%。這對文旅CP與所在商圈,互相賦能,洪崖洞所在的解放碑商圈,客流量的“大頭”被成都客流占據:每10個游客中,就有一個成都人。聯動機制越多,溢出效應越大,為處于交匯點的中部毗鄰地區,帶來更多活力,如此循環,發展水到渠成。
同處川江水系的巴蜀,水同源、山同脈,地相連、人相親。老茶館里,有擺不完的龍門陣;火鍋串串,各自沸騰著麻辣鮮香;繁華商圈里,是輪番上演的新潮時尚;古鎮老街,藏著熙熙攘攘的休閑時光。這些巴風渝韻都在尋找著交匯點。
在合川,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交匯,澆灌出釣魚城的一片沃土。沿著石板路拾級而上,石砌的古城門、古城墻巍然佇立,儼然兵家雄關。這座小小城池攔住了宋蒙戰爭中的蒙古鐵騎,以一城之力,把一個王朝的國祚又延續了數十年。以釣魚城為樣板,川渝聯手在多個險要處營建了一系列要塞,以點控面,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山城防御體系。如今尚存的20座遺址,聯合“申遺”。穿越千年的光陰,一體化的城防體系,在一體化的保護中,宛如一曲悠長的戰歌,余音繞梁。文物保護的協同合作,只是一個縮影。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合川身處發展主軸,同時地處中部毗鄰地區,既要融入毗鄰地區的一體化,又要發揮出支點作用。一批協作平臺在合川落地見效。合川聯動周邊,加速織密“融城入圈”的通道。正在構成豐富、多元的城市群生態。
縱觀“成渝雙圈”成圈兒以來的發展軌跡,5年邁上了兩個“萬億級”臺階,經濟總量在西部的比重也是逐年穩步提升。到2024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GDP,占西部地區的比重已超過30%,正在邁向“9萬億級”臺階。與經濟數據相對應,雙圈攜手并進的進度,也可以在一個個共建項目中找到注腳。川渝兩地共建重點項目從2021年的67個、2022年的160個、2023年的248個、2024年的300個擴大到2025年的320個。今年一季度,320個川渝共建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19.8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25.4%。從試水區到深水區,從協同化到一體化,“雙圈”書寫的“同城故事”,在中部毗鄰地區尤為凸顯。
復興號動車組從重慶沙坪壩站駛出,前往成都。成渝之間的高鐵動車,平均每5到10分鐘就要開出一列。一路通,百業興。兩地相向而行,交通須先行。在川渝共建交通領域,一個個重大項目“刷新進度”,不斷打通瓶頸路、斷頭路,不僅編織起更加細密的交通線,同時,這張互聯互通的區域綜合交通大網,正以川渝為圓心向周邊輻射:與全國鐵路網串聯并網,形成八縱八橫的大通道;與國道、省道相互對接,高速公路集群逐漸成型;與川江水系縱橫交錯,長江上游“干支聯動”,通江達海的船隊加速集結。
目前,川渝已經建成鐵路6條,規劃4條干線鐵路,已建成成渝、成遂渝2條,成渝中線高鐵、成達萬高鐵計劃2027年建成通車;建成高速公路16條。而在交通基礎設施聯系更加緊密便捷的基礎之上,各類高端要素的流動也更加頻繁,這正是川渝兩地更深層次融合的開始。而處于中部的毗鄰地區更是先行受益。兩地的跨省公交線路和定制客運線路,已基本實現“毗鄰區縣全覆蓋”。成渝雙核、毗鄰城市,已可1小時直達。交通格局的重塑,讓“一體化”成為了可能。在渝西生產的汽車配件,可以輻射配套川渝兩地。四川下線的電池,第二天,就能出現在渝西的生產線上。配合無間的生產場景里,“雙城故事”已如“同城故事”。“蜀道難”的說法,也已是“明日黃花”。
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建設中,渝西被重慶確定為先行區,它的速度影響著重慶向西的加速度。在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GIS經濟空間規劃研究與應用實驗室主任賈靜濤看來,渝西地區作為支撐重慶“十五五”期間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和動力源,應聚焦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加快一體化發展。聯動四川瀘州、內江等地,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空間格局。織密立體化、多層次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強化戰略安全備份、跨域產業協同、承接產業轉移三大核心功能,壯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消費品工業等優勢產業。加快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優質資源均衡布局。共筑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加快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成為成渝地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川渝一衣帶水、風月同天,從“握緊手”到“共攜手”,從“一家親”到“一體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奏響新的協奏曲。作為先行區的渝西,依然被寄予厚望。在“以一域服務全局”的當下,如何繼續乘著東風“起飛”,帶動區域一體化的風潮,關乎渝西的未來,也關乎:讓世界看到怎樣一個充滿新意的“花樣成渝”。(來源:重慶廣電-第1眼TV)
國務院部門網站
地方政府網站
市政府部門網站
區(縣)政府網站
其他網站